分享到:
发表于 2014-11-29 23:51:50 楼主 | |
俺是菜鸟,请教以下基础问题,请高手莫见知。
通常情况下,镜头的最佳光圈在最大光圈缩小2-3档,此时的成像分辨率最高。但为什么多数人都在说风光片尽可能使用小光圈,16甚至更小,如22。 说是小光圈景深大,可以全景深都达到最佳清晰度。但如此小的光圈,是镜头成像分辨率已经明显下降时的光圈段。 查景深计算器,以5D2为例,以50焦段计算,拍摄大场景,中间距离为200左右(从最近处至最远处的中间距离): 光圈8,焦距50,物距:200,前景深:9.9M,后景深:无限远,总景深:无限远,被摄物前距:190.1M,被摄物后距:无限远,超焦距:10.5M。 光圈16,焦距50,物距:200,前景深:5.08M,后景深:无限远,总景深:无限远,被摄物前距:194.9.1M,被摄物后距:无限远,超焦距:5.26M。 光圈22,焦距50,物距:200,前景深:3.72M,后景深:无限远,总景深:无限远,被摄物前距:196.3M,被摄物后距:无限远,超焦距:3.84M。 按照上述计算,后景深基本没什么区别,前景深仅相差约4米,和22光圈相比差不足2米,而被摄物前距也仅相差2-4米,在这种情况下,缩小光圈是否就能带来更大的景深(是指成像有实质性的大的差别,而不是仅几米的差别)。 同样,若使用超焦距,如果不考虑最近景的清晰度需求,超焦距6米的差距(光圈8和光圈22的超焦距比较),会有实质影响吗?在这个范围内景深的大小与最佳光圈相比,哪个更重要?
请高手明示。十分感谢! |
|
个性签名:无
|
发表于 2014-11-30 11:26:42 1楼 | |
您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但有一点要搞清楚:景深的定义是很久很久以前在胶片时代定义的,是按底片上,焦点外前后弥散圆的直径(135底片24X36mm为0.035mm)来规定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一张放大的照片(如6吋),人眼在明视距离看过去在景深范围内都是清楚的。到了数码时代,在电脑上可以轻易地放大到A3甚至A2的大小,彩喷也很容易达到更大的尺寸,焦外弥散圆就容易被看出来,所以拍风景一般喜欢光圈小一些。但确实如您所说,光圈太小(尤其是小画幅时)会由于衍射的关系使分辨率下降,所以还是以8-16为宜。焦距短的镜头还可以大一些。本人的理解不一定对,供讨论。
评分:+经验 1 已有 1人参与评分展开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