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发表于 2008-07-18 00:34:06 楼主 | |
2008-07-18 00:45:49 “扎根大西北”把此帖设为精华,作者得到50经验:)
如果抛开录音系统中的“记录”和扩声系统中的“话筒与调音台及各种外部处理器等硬件的功能特性等等。除此之外,当然也得掌握一些实用技巧。那么,从实践角度讲,常见的录音与扩声技巧有那些呢?我想主要从话筒和调音台这两个方面谈一下这个话题。 话筒之间的处置原则 假如你正在进行的是立体声录音或扩音,那么第一项工作就应选择好话筒所用制式:如果你想得到立体声效果分明的音响,最好采用时间差明显的A-B制式;如果想得到与单声道兼容度很好的音响,则强度差明显的M-S制将是首选;如果既要考虑与单声道的兼容、又要简单易得的立体声效果,X-Y制式将是明智之选。 选择完制式之后,就该考虑话筒的主次(主话筒和辅助话筒)关系了—它应符合以下原则:主话筒决定着整个演出场面的宽度、深度和音量动态与层次,而辅助话筒只是在它所覆盖的那个小范围内,对主话筒未能充分表现的音色、方位、音量进行点缀与补充。应该清楚,辅助话筒不应给主话筒已确定的每一声源的距离和方位信息添乱,而只能添彩。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尤其是初学者,往往把握不好主、辅话筒之间的关系,舞台的话筒不但没把音响的层次交代清,反而煮成了一锅粥。那么主、辅话筒在使用上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倘若做好了以下两条,你就走好了所谓“调音”的第一步: 1.音量关系:这就是首先要让所使用辅助话筒当中的每一个的输出电平都比主话筒小6~9dB。具体小多少dB,视辅助话筒的数量而定:使用的越多,小的幅度就应该越大。当然,与主话筒的差别以9dB为限,差得再多,就失去摆放辅助话筒的意义了。然而也不能差别过小,过小就会出现前述的对主话筒层次的干扰。这里的“度”就全靠你经验的把握了。应该明了的是,上述6~9dB的电平差,是靠以下两种实际操作方法得到的:当主、辅话筒是同一型号时,只要让它们在调音台的话筒输入放大级有相同的增益,然后调整辅助话筒所在通道的推拉衰减器,让其比主话筒通道的推拉衰减器所在位置的刻度小6~9dB即可(注意不是看VU表上的指针下降6~9的刻度!);当主、辅话筒分属不同型号时,在同一演奏音量下,首先只开主话筒,让其在VU表上有0VU的指示,然后再只开该辅助话筒,使它也达到0VU,最后根据该辅助话筒所在通道的推拉衰减器标识的dB刻度,确定其下降6~9dB的工作位置。 2.时间关系:由于辅助话筒比主话筒更靠近它所在的声源,因此主、辅话筒间便有了由声速C(340m/s)、距离D(m)所决定的时间差T(s)=D/C。调音师们一般是据此给辅助话筒添加延时的,这就是主、辅话筒间的时间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辅助话筒所在通道送出的信号往往不是百分之百的纯延时信号,而是一个“干”(未延时)、“湿”(延时)混合的信号。这一方面是由于在模拟设备录音的环境中,很难做到每一辅助通道串行地配上一个延时器,另一方面这个延时器的各项指标也很难做得像调音台一样好(主要是经济上的考虑),在这种情形下辅助信号不是纯粹的延时信号也就情有可原、在所难免了。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实实在在地损害了主话筒所建立的声场层次关系,并且辅助话筒越多,这种损害就越重。 |
|
个性签名:无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