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摄影,从昆虫微距说起
先看一个照片吧,它怎么样呢?
从传统的眼光看,这是一张不错的生态微距片子,主体清晰,背景干净,但说这是个好照片,应该是3年前的说法了,虽然我们如今也不能说它不好,但从表达上看,略显苍白。引子到此为止,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生态微距最经典的一种,也就是“肖像照”,虽然肖像照表达的内容少,但却是最容易表现的一种手法,也是图鉴喜欢的一种手法。但若说参加国际大赛,恐怕不行了。那除了标准的肖像,还有哪些生态微距的类型呢?
第二大类,群落。
是的,当单一的个体无法引起人们足够的眼球时,群体往往能带给人们冲击。同一物种的群体照就很有意义,此外,如果在蚂蚁群中拍摄到蚁蛛,在燕凤蝶群中有一只绿燕凤蝶,这都是具有生态意义的好照片。
第三类,行为
生物之美,在于其外表,更在于行为。有了前两个类型的拍摄,我们就可以说稍微难一些的行为拍摄了。要进行这种拍摄,首先要具备一些生态学和动物学知识,直到它的意义再去拍摄,你会发现你自己视角的变化。诚然,这类拍摄经常要费尽艰辛,比如拍豆娘的交尾,甚至要在水中等好久才能获得一幅好照片,但当你按下快门时,你会发现你的付出有了回报
第四类,环境
不是说微距吗?怎么和环境扯上关系?没错,既然是生态微距摄影,生物的生境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元素,但在微距摄影中,想要表现生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有了超景深微距
镜头,顺便说一下,在大家买得起的设备里,有一类特别适合生境微距摄影,那就是带1cm广角微距的dc。dc的广角微距具有视角大、景深大的特点,单反系统望尘莫及,用好里的dc吧...不过,环境微距摄影很需要功力,构图,用光,以及表达的思想都要求比较高。
第五类,超微观
这类是专门展现昆虫局部的手法,通常会用到反接标头、倒接镜头、甚至解剖镜等设备,通过高放大比例,本来微小的动物变成了巨兽狰狞,视觉冲击力强。在拍摄时,同样需要一些普通生物学的知识,以及解剖学上的知识,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在拍什么。
以上所有的图片都非本人拍摄,都是网上搜的,目的仅在于总结归纳。这些片子有些是国际生态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其实,只要好好拍,我们也可以参赛的,就算不参加国际的,国内总可以吧,夏天是摄影大赛云集的季节,这方面题材的大赛,主要就是中国国家地理举办的“荒野传奇摄影大赛”了,对象为各种动物,当然,还有一个“花影炫色”的植物摄影大赛,有兴趣可以到中国国家地理主页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