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发表于 2025-04-01 14:38:58 楼主 | |
晚之秋 把此贴设为精华,光影漂亮,构图工整,色彩自然,层次丰富
其尼瓦克宾馆大门处有一组浮雕,如果是匆匆走过很容易忽略,我经过时无意中抬头看了一眼,发现是对与喀什(古称疏勒)有关的历史名人的介绍,共六面,很有意思,遂拍摄了一遍,并将说明文字整理出来,和各位摄友分享! 1.博望侯张骞 张骞(前164-114年),据史文明用语载"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前138年,为联络西域月氏(今中亚阿姆河上游)等共同抵御匈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历经艰险,沿途访问了大宛(今乌孜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部至锡尔河一带)、大月氏、大夏(今巴克特里亚和阿富汗北部)以及天山以南诸地,因功封博望侯。 前119年,为联合乌孙(今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以实施"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张骞再次率领使团携货物价值"数千巨万"的金银、绸缎前往西域。到达乌孙后,张骞联络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今伊朗)等国,取得了积极成果,中西亚各国纷纷与汉朝建立友好睦邻关乐,张骞本人也深得西域各地人民的喜爱与信任。张骞对西域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民风等的记述,被完整地保留在史籍中,其中关于古疏勒(喀什市)的记载尤为珍贵。还将西域出产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等农作物相继传入内地,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打井和冶铁术也传到了西域;同时,西域乐舞艺术和乐器流传到汉朝,而丝绸、茶叶、造纸术等也逐渐通过西域流传到世界各地。张骞两次出使西城,增进了汉王朝同西域各部族及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影响深远。他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开启了中原与西域地方与国家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推动世界文明与进步,社会发展、民族间的融治与友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张骞通西域之路从此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国家与世界级两届"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就是大力弘扬张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以让我们在这里构筑起不断奋进与践行的平台。
班超(32-102)。史文明用语载:“素有大志,涉猎书传,善谋且勇,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曾立豪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汉明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大臣认为班超手下的人太少,建议再增加一些勇士。班超却说:"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73年,为攻击北匈奴,班超最终用少数人马战胜人数绝对优势的匈奴人,恢复了西域都护府(新疆和今中亚、西亚的一部分)的管辖。 他以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与民族间的亲和力,在西域共经营了三十一年,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和发展,捍卫了"丝绸之路",巩园了我国西部边疆,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期“断匈奴右臂”的改策。期间,汉皇认为班超年老需换人出使。疏勒(喀什市)的百姓难舍难分,以拨剑自刎相阻。"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超见状,"自知父老决不肯让其东回,自欲留,续立功异域愿"。毅然决定不回中原。班超在疏勒先后生活了28个春秋。 汉和帝谥封班超为定远侯。他为唐代“贞观之治”与“文明远播”及清乾隆"盛世”,即我国封建第二、第三个帝国鼎盛时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威德信义",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诚笃信"不仅维护了祖国的安全,且增强了与西域各民族间的血内联系。
十八世纪中叶,清朝在收复并统一西域的过程中,南疆发生了以波罗尼都与霍集占兄弟为首的"大小和卓之乱”。当时,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买木热·艾孜姆(1734-1789)的兄长图尔地及其五叔额色尹,六叔帕尔萨等人,对分裂国家的这一叛乱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当清定边将军兆惠发动对小和卓的进攻时,图尔地等人率骑兵对清军予以有力的支援而建立了功勋。 1759年,买木热·艾孜姆随兄、叔进北京,被乾隆皇帝召进了后言。1760年,图尔地、额色尹被爵封为辅国公。 据传,买木热·艾孜姆自小就喜欢沙枣花,身上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因是乾隆皇帝的爱妃,故谓之香妃。1760年3月封为"和贵人”,继而册封为"容妃"。"容"在当时宫廷的含义是品格贤淑谨慎、为人温柔知礼。进宫后,她一直被允穿戴维吾尔族服饰。乾隆皇帝还为容妃在宫里修建宝月楼。香妃且一直受宠。 为此,她在多方面改善了大请与新疆的关系,还要善处理了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事务。因病去世,终年55岁。香妃逝世后,乾隆专门用擅香木为她制作了灵枢,并在此灵枢的上方,用阿拉伯文字刻上"以直主的名义………"的金箔字样。此文字至今还清晰可见。诚如20世纪80年代西德《明镜》杂志所说:"皇帝和这位维吾尔族姑娘之间的爱情,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明证”。 现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皇陵容妃的陵墓,1979年坍塌,历史和考古学家,从该陵墓中清理出的物品和资料分析认定,容妃陵实际就是香起之墓。在喀什的香妃陵墓,实际上是霍加家属成员的陵墓,修建于1640年。人们习惯将这座陵墓称之为"香妃墓”。 至今,当地仍有已婚或未婚的女性,常常不择路途远近来到香妃墓,手扶墓墙哭诉着心中的不顺或苦闷,或念叨心中的愿望,直至心中舒畅后才欣慰地离去。欲生孩子的妇女,心念祈祷或祝愿,临行时还将一条细长的红布条用小棍插入墓墙缝内,此风俗世代沿袭。喀什的香妃墓其实是容妃的衣冠家,香妃的故事给了人们如此众多的美好回忆,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谁还肯去追究或溯及香起墓里到底有没有容妃的遗体呢。
阿曼尼莎汗生活在(1534-1567)叶尔羌赛德王朝时代。阿曼尼莎汗14岁时,被叶尔羌赛德王朝第二代国君阿布都热西德汗选入宫中在,在阿布都热西德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0余年的采集、整理,规范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使之成为完整的系列化的艺术瑰宝。木卡姆有“调式”“大曲”的含义,是集文学、音乐和舞蹈为一体,有规范的套路并具有规模效应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阿曼尼莎汗邀请民间艺人,对散失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系统和广泛的搜集和整理,删除了原“木卡姆”歌词中一些不合适的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重新确定了木卡姆的歌词,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这一新的木卡姆,使木卡姆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 阿曼尼莎汗的成就让维吾尔族的木卡姆与其他民族的木卡姆得到了区分,第一次确定并形成了木卡姆特有的琼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莱甫三部分,进而整理出结构完整、体系严谨:郎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的木卡姆。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和民浴为一体的艺术佳品。它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是维吾尔族人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与高尚的情操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她为了让十二木卡姆进一步发扬光大,笔名乃菲斯撰写了《乃菲斯诗集》《心灵的钥匙》等著作,并创作了一组“依西莱提安库孜”木卡姆,她留给后世的文化艺术遗产被子孙后代永远传唱。她的尊名将在中华艺术瑰宝中永放光芒。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使世人永远铭记在心。因此,2005年11月25日,新疆的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优秀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约1020-1103年),是我国北宋时期西域以喀什为中心的地方政权喀喇汗王朝最杰出的语言学家和思想家。他作为该王朝汗室的重要成员,在一次宫廷政变后被迫远走他乡,历经艰难辗转于中、西亚各地的草原和城镇,学习并搜集一切有用的知识,且虚心地向名家学者求教,在流亡了十年之后终于来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文化中心巴格达(今伊拉克)。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包括回鹘族在内的操突厥语的各民族在语言、文字、艺术等诸多方面有日趋阿拉伯化的趋向。阿拉伯世界也渴望与操突厥语的各民族加强语言文化等沟通交流的需要。为此,他在巴格达用阿拉伯文编撰出世界上首部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卷本《突厥语大词典》。 《突厥语大词典》共收突厥语词7500条,每个词后都附有阿拉伯文注释,诠注旁征博引极为详尽,涉社会和自然,诸如境域变迁、民族迁徙、山川走向、城镇方位、农工商学乃至神话传说、儿童游戏、体育娱乐等无所不包,使其不仅成为一部优秀的语言学著作,也是关于中西亚和我国西域的一部大百科全书。词典从语言词汇着手,对操突厥语诸民族语言与阿拉伯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它比欧洲19世纪末才发展起来的比较语言学还要早出800余年。作者在此强调喀喇汗王朝与华北辽、宋朝都是不可分割的秦-中国这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突厥语大词典》现存有1266年的叙利亚大马士革抄本及多种民族语言的译本。 1080年,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随访问喀喇汗王朝的巴格达使团回到了阔别22年后的故乡,即今疏附乌帕尔山上毛拉木贝格村开办了一所学馆,直至逝世被安葬在此山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不朽的学者,这座山被当地的维吾东族群众称为"艾孜热毛拉木",即传诵为"圣人山"。2007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第34届大会决定: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诞生1000周年之际的2008年,定为国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年。 人们崇敬、爱戴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据说经他亲手栽种的一棵在乌帕尔山上已成参天的巨杨,只要孩童在该树干上摸一下,或在此树旁掬一捧井水饮一口,此孩童就会变得更聪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约1018-1085年),是我国宋代西域以喀什为中心的地方性政权喀喇汗王朝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出身回鹘(维吾尔族先祖主支)贵族世家。 正当北宋名相王安石推行变法,司马光着手编撰《资治通鉴》之际,他在喀什噶尔编纂完毕一部长达85章、共计13290 行的教事长诗《福乐智慧》(意为"带来幸福的知识),将其献给王朝副汗哈桑·布格拉汗,受到赏识并被封为“御前侍卫官”。 《福乐智慧》是我国历史上首部用回鹘文写成的文学作品。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如何安邦治国,高起点、大视角是作者的致力追求。通过这部长诗,读者能够获得喀喇汗王朝社会生活诸多的生动印象,如政权结构、经济生活、社会各阶层及其与中原和其他地区的关系,宗教在世俗生活中的影响,社会礼俗,妇女地位及对社会矛盾的揭露,也占有相当的篇幅,为我们深入研究喀喇汗王朝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责的资料。他还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了自然观、人生现、社会观、历史现,不仅是作者思想探索的结晶,也是当时回鹃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的集中体现。 这部长诗涉及并鸿盖了当时的政治、哲学、法律、伦理、经济、宗教、文学、教育、军事、外交以及天文、地理、几何、数学等,是一部融诗与哲理于一体、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具有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价。《福乐智慧》回鹘文的原作现已不可得,但手抄本却在世界各地流传,至今仍保存了三个比较完整的手抄本,即1439年的维也纳抄本、12-13世纪的中亚纳曼干抄本及14世纪初的开罗抄本。且已有汉、维、俄、德、匈、英、法与土耳其、乌孜别克、哈萨克等多种文字译本,在国内外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有较完整体系的“福乐智慧学”。
评分:+Z金豆 5 已有 1人参与评分 |
|
个性签名:无
|
发表于 2025-04-03 07:33:55 1楼 | |
图文并茂,记录真实。图片清晰,锐利,焦准,曝光精准,光影漂亮,画面细腻,色彩真实, 分享精彩。欣赏好拍摄!祝吉祥丶快乐!身体健康! |
|
发表于 2025-04-03 12:59:49 2楼 | |
谢谢晚之秋版主加精鼓励!当再接再厉 |
|
发表于 2025-04-03 13:00:29 3楼 | |
李跃林 发表于 2025-04-03 07:33:55 图文并茂,记录真实。图片清晰,锐利,焦准,曝光精准,光影漂亮,画面细腻,色彩真实, 分享精彩。欣赏好... ![]() |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