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等 级:Lv.6
经 验:9876
|
发表于 2015-09-01 22:30:06 楼主 |
数码机身和镜头一样,画质是代表其性能的首选项。按理说,机身画质由档次决定毋庸置疑,不过近年来,某些配置“篡位”的现象变多了,比如某些新款入门机和微型机,像素更高,色彩更炫,让很多持有或欲购高端机的朋友困惑不已。这一课,我将以独特的视角讲解几个代表性的问题。 2400W像素已经是索尼微单的标准配置
(一)传感器与处理器 不管型号多新,功能多丰富,数字机身的传感器尺寸和处理器(又称图像引擎)性能直接决定成像质量。 传感器尺寸越大,画质越棒,这是铁打的事实。除了非民用的中大画幅机身,任何厂家的全画幅传感器(36mm X 24mm)均象征最强解像力。 每个厂家都自主研发图像处理器,尽管命名不同,但性能差异不大,基本上不存在谁家特强特弱的局面。
照目前来看,全画幅传感器让处理器运作最从容,比如细节再现、颜色还原、高ISO降噪等。反之传感器越小,处理器的多项工作会变复杂,尤其是高ISO降噪,对其运算压力是个不小的考验。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汽车发动机的转数到达2000时,驾驶员最舒服,因为这时的汽车状态最佳,不仅吃油量最低,时速可达120公里,空调制冷还是“附赠”的(可能因车型略有差异)——不另外耗油。如果转数低于或超过这个值,汽车要么怠速行驶,要么突然加速或艰难爬坡,此时的驾驶者肯定不是舒心状态。全画幅就好比发动机2000转,处理器就是驾驶者,操控关系一目了然。 如果没有驾驶经验的朋友,可以想象成骑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肯定有某个脚踏转数让你骑得最舒服,原理和发动机转数是一样的。
当然,传感器越大,处理器缓存负担也越大,主要体现在连拍数量和视频能力。除了佳尼的顶级机身,各家全画幅的连拍(非固定参数值)都不超过6张,而时下火热的4K视频,几乎只出现在小画幅机身上,由于不属于画质范畴,这里就不铺开说了。 (二)像素越高,画质越棒么 现在随便一台入门机甚至卡片机(比如D5300,索尼RX系列),像素动都过2000W,远超不少高端机(比如尼康D4S,索尼A7S)。让很多不明就里的朋友困惑不已。 两台三千左右售价的入门机,像素均超2000W 价格破万的顶级全副,像素却低得“离谱”。 如果硬要说像素高有多好,首先影响照片的打印尺寸,其次是二次裁切的自由度。以人像为例,部分机型的对焦点过于居中,如果要拍摄某些人物处在画面边缘的构图,为保证合焦精准,通常利用裁切实现。
如果利用先对焦后构图的方式,容易造成焦平面偏移而对焦不实(尤其是全画幅机身和大光圈镜头)。
裁切后的照片,分辨率肯定会减少,这个时候,像素越高越有利。 如果传感器塞入太多的像素,像素间的空间(俗称像素间隙)变得臃肿,会加重机内处理器的运算负担,反而极大影响画质。当然,假如我直接定论“像素越低画质越棒”,不服的人肯定不少。下面,我将用一则更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 小明开了间图形工作室,尺寸36x24米,也就是864平米;聘请了54个设计师,每人工作环境为16平米。小明代表处理器,也就是老板,工作室面积代表画幅尺寸,设计师自然就是像素数。 在这一阶段,空间宽敞,每个员工都有充足的私人空间,互不影响,工作质量很好,但太过浪费空间。 随后,小明增加了一倍员工,达到108人,个人空间压缩至8平米,由于更充分利用空间,员工相互影响并没加大,还增加了一倍产能。
小明很高兴,再一次扩张战线,员工翻倍达到216人,个人空间压到4平米。毫无疑问,虽然产量变大,但工作环境恶劣,员工互相干扰加剧,产品质量下滑严重。小明赶紧改良通风设备,并提供餐饮娱乐等福利,平息员工怨念。经过努力,算是勉强维持了质量,但人口拥挤导致战斗力下滑已经不可避免。
产量和质量的平衡性,无论哪个领域都是永远的课题。不管什么尺寸的传感器,像素太多必然影响画质。试想你去上班,窝在人堆里和处在宽广的环境,工作质量差异不言而喻。 随后,小刚也开了个工作室,占地24x16=384平米,是小明的一半,却招进同样216人。可想而知,更狭窄的环境肯定弄不出好产品。不过小刚把房间做成阁楼,把员工分成上下两层,并安装大功率空调,提供饮食福利还加了工资。这样一来,小刚的产品质量虽不如小明,但产量一样,房租还便宜点,也能过下去。 如果进一步将低感画质比作员工正常上下班,高感画质相当于他们熬夜加班,可想而知,在ISO不高的情况下,像素对画质的影响并不大,而当开高ISO后,问题严重性便慢慢浮现。可以断定,小空间高密度的工作环境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 大家有兴趣可以继续想想小辉小红之类,如何用更小空间塞进更多的员工。 (三)机内插值 这个名称也许很多人会陌生,但说到“照片风格”“镜头矫正”“艺术滤镜”等功能,熟悉的人肯定不少。通俗点说,机内插值就是处理器帮你完成一定程度的调修工作,达到某种成像结果。 大家也知道,总有部分人喜欢咬着数字后期不放,在他们眼里,如果原图进了“某S”软件再出来,不管进行了什么操作,照片均无任何真实性可言。当他们看到以下文字,估计会有少许改观。
1)照片风格 所有现役数字机身都能选择不同的颜色模式,尽管各厂产品名称不同,但用途方向基本一致。以佳能的“照片风格”为例,除了初始模式外,还能从官网导入其他预设使用。我将这些风格氛分为两类进行讲解。 A.后期型 数码器材拍下半成品,摄影师按个人喜好,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后期调修,完成剩下的工序。也就是说,数码相机的首要任务,不是拍出多绚丽的照片,而是拍出最真实的画面,为后期调修提供最宽广的空间。 何为后期空间呢?来看以下图示。 图A 图B 图C 图A的层次最丰富,图B仅次于A,图C反差最强,但层次最少。通过后期,图A能得到图B和图C的效果;B能得到C的效果,但不能得到A的效果;C则不能得到AC效果。因此,图A后期空间最多,图C最少。 回过头看刚刚的照片,局部放大这一部分,可以看出,虽然图A不如图B绚丽,这细节更丰富。通过调修,图A可以变成后者,反之则不然。 图A
以下来一则悲情故事:小明想学拍照,买了台5D2+24-105L,心想器材档次总能弥补点技术不足吧。通过一番摆弄,不小心将照片风格设置为“可靠设置”,便欢天喜地出去采风。结果并不“可靠”:所有照片灰头土脸,鲜花不鲜,蓝天不蓝,美女不美。看到别人用手机拍的都比自己绚丽惹眼,小明摸着手中器材,默默流下了眼泪… 故事除了告诫新手一定要看说明书,更带出个中玄机。 先看看“可靠设置”的官方解释:可以获得在标准日光下被摄体的实测色彩。能适应从商品拍摄到忠实表现动物的毛色等,需要忠实呈现物体色调的拍摄。 可以断定,这个模式是为了数码后期准备的,也可以称之为“高手模式”。 还有一个“中性”模式,看样子也属于后期专用,那和“可靠设置”有何区别呢?看下图,左图为“可靠设置”,右图为“中性”,可以看出后者色彩饱和度更低。也就是说,“中性”比“可靠设置”保留了更丰富的颜色层次。
按某后期高手总结如下: A.可靠设置再现明暗细节,主要针对对比度调整; B.中性色再现色彩过渡,主要针对饱和度命令。 也就是说,上述两种“灰不啦叽”的格调,保留了非常多的原始数据,更适合用户后期调修。 B.直出色彩型 虽说原始细节对后期非常重要,但对普通用户而言,如果相机出来的照片都这德行,未免太过“凶残”。除了高手模式,自然还有更易用的普通模式,除了万能型的“标准”,这些模式通常看名称就知道用途。鉴于各品牌官网或说明书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重复说了。 这些色彩模式正是通过机内差值完成,机身处理器根据拍摄主题,在“可靠设置”和“中性”的基础上,调整锐度、饱和度和对比度,以及某些色域的偏移(比如让绿叶偏黄),实现不同的色彩配置。说白了就是器材帮你弄了后期。 善用这些选项,拍摄者无需大量后期便能轻松出片。从上述得知,这些润饰过的成像,细节损失是必然的,可能是色彩,也可能是层次,从而缩窄了后期空间。也就是说:通过后期,“可靠设置”和“中性”能调成其他模式的效果,但反过来就难了。 至于某些机身的“艺术滤镜”,也是机内差值的成果,从技术层面看和照片风格相似,只是改动更加“大刀阔斧”,甚至加了某些原本不具有的元素,比如划痕,暗角等。由于太过颠覆,很少人拿来代表个人技术。
2)镜头数据矫正 即使再高级的镜头,依然存在光学瑕疵,比如暗角,畸变,色差等。然而经过数码成像,这些“顽疾”无非就是一堆不和谐的像素而已。既然颜色可以重组,“顽疾”当然也能修正。各厂家都为自家镜头准备了矫正数据,并植入机身(个别需要自行导入),按下快门即时生效,非常方便。由于是自动功能,这里同样不多说了。 (3)“玄机型”插值 为何我会弄个这样的标题呢?曾有摄友发现,使用某些入门机型拍出的照片,会比高级机种更锐利,更鲜艳。据悉是厂家为了照顾新手,让相机处理器偷偷为每张照片进行后期,修正成像。厂家这样做有啥好处呢?“学摄影嘛,器材要给力,用户才会有自信,才会有进步,(才会继续购买我家产品,哦呵呵呵呵呵呵呵)。”当然,对白是我编的。 我脑补了一下厂家的营销思路:购买高端机身的用户,肯定要后期,不需要搞那么多手脚;购买入门机身的用户,多半不后期,偷偷加点特技,卖得好才是关键。于是乎,入门机用户轻松拍出绚丽色彩,后期不学了,开始“封神”了,甚至嘲笑不明就里的的高端机用户(可怜的小明);本想器材上一步到位的高端机用户倍受打击,对器材和自我失去信心——确实有人买了昂贵的高端机,不得要领后没几天就卖了。 现役机身还有一些高级自动模式,不仅能自动判定场景元素,给出最优的配色方案,还能调整适当的光圈快门ISO,让入门人士轻松追上专业户,对厂家销路而言绝不是罪过。 (四)随后说两句 相对于镜头,数字机身更新更快,规格更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就人像摄影而言,即使你的机身型号再新,功能再多,按下快门即可获赞的几率高不了多少。如果你因为某些问题困扰了你的学习进程,请尝试听听我的个人见解: 1)对焦精准,构图严谨,曝光合理,做到或做不到上述三点,任何机身对你来说都一样; 2)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作品能证明越新的机型越能出大片。先看看你喜欢的作品都用什么机身拍,再反问自己有无资格嫌弃器材旧; 3)少看偏激的门派论,能靠摄影闯出天地的人,绝对没空探讨“尼锐佳柔索尼艳”; 4)传统构图技法更能刺激你的学习热情,九宫格和模特美姿永远是正道。
#人像摄影小讲堂#第二期:基本参数与光影法则>>/dcbbs/d16_85993.html #人像摄影小讲堂# 第一期:享受人像乐趣>>/dcbbs/d16_85031.html #人像摄影小讲堂# 第三期:室外人像实用技法/dcbbs/d16_86800.html #人像摄影小讲堂# 第四期:《黑色与照片A》/dcbbs/d16_87388.html #人像摄影小讲堂#第五期:《黑色与照片B》/dcbbs/d16_88074.html #人像摄影小讲堂# 第六期:《定向光与人像质感》/dcbbs/d16_89142.html #人像摄影小讲堂#第七期:《器材档次的那些事儿》-镜头篇A/dcbbs/d16_93933.html #人像摄影小讲堂# 第八期:《器材档次的那些事儿》-镜头篇B/dcbbs/d16_95558.html
评分:+Z金豆 71 已有 17人参与评分 |
|
个性签名:无
|
发表于 2015-09-01 22:30:18 1楼 | |
感谢好友的分享 | |
发表于 2015-09-02 09:57:44 2楼 | |
我就想问下楼主用大光圈拍人像的时候,是一直用中心对焦点然后裁图,还是用周边对焦点构图。我用周边对焦点发现经常不准。 |
|
发表于 2015-09-02 12:30:36 3楼 | |
dalisandaocha 发表于 2015-09-02 09:57:44 我就想问下楼主用大光圈拍人像的时候,是一直用中心对焦点然后裁图,还是用周边对焦点构图。我用周边对焦点... |
|
发表于 2015-09-03 01:11:12 4楼 | |
很好的教材 感谢分享 | |
发表于 2015-09-03 15:11:41 5楼 | |
强帖不得不顶 | |
发表于 2015-09-03 15:29:41 6楼 | |
学习了。 | |
发表于 2015-09-03 22:29:00 7楼 | |
进来学习的 | |
发表于 2015-09-04 00:26:44 8楼 | |
终于明白了高像素卡片机画质反而不及老旧的卡片机了,己后调低一挡像素用。 | |
个性签名:摄影享受生活
|
发表于 2015-09-04 08:37:45 9楼 | |
好教材!学习! |
|
发表于 2015-09-04 09:56:48 10楼 | |
参考学习支持。 | |
发表于 2015-09-04 14:10:15 11楼 | |
非常感谢老友的倾力讲解!! 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副厂镜头与相机的配合(对焦、画质、色彩等)总没有原厂镜头那么好…… |
|
发表于 2015-09-04 15:36:21 12楼 | |
对图片评论: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15-09-05 09:03:35 13楼 | |
感谢好友的分享 | |
发表于 2015-09-05 13:25:00 14楼 | |
我也是来学习的,受益匪浅,支持 |
|
发表于 2015-09-05 16:44:02 15楼 | |
深入浅出。。。支持! | |
个性签名:祝中关村摄影星空(中国)兴旺昌盛!
|
发表于 2015-09-06 15:39:55 16楼 | |
太给力了!!! | |
发表于 2015-09-06 20:31:37 17楼 | |
谢谢分享 虚心学习 |
|
发表于 2015-09-06 21:29:29 18楼 | |
好文章,认真学习了。 | |
发表于 2015-09-07 12:00:43 19楼 | |
很好的教材,终于对相机的某些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谢谢作者。 | |
发表于 2015-09-08 08:25:00 20楼 | |
精华帖子,收藏学习!!! |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