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 邀请好友来看>>
ZOL星空(中国) > 摄影星空(中国) > 地方俱乐部星空(中国) > 上海星空(中国) >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返回列表
签到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
快来扫一扫!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48浏览 / 2回复

振轩

振轩

404
精华
432
帖子

等  级:Lv.7
经  验:18961
  • Z金豆: 1371

    千万礼品等你来兑哦~快点击这里兑换吧~

  • 城  市:
  • 注  册:2015-07-18
  • 登  录:2024-04-13
  • 初领任务
  • 新手毕业
发表于 2022-04-07 15:32:14
电梯直达 确定
楼主
武松 把此贴设为精华,对待摄影的态度,实为晚辈们学习的榜样。

  2014年7月,永兴路的那个家要动迁了。永兴路是旧里:除了前楼、后楼、亭子间,还有一个三层阁,是尖顶的,里面不能住人,是我家放闲置杂物的小仓库。当时我们已几年不住在那里,由于限期交房、时间比较紧迫。只能抽一点时间去整理一下。


  三层阁里属于我的东西是曾经用过的摄影器材,还有一些过去装电视机的零部件、半成品和仪表工具,尽管都积满灰尘,但它们记录了过去的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满满的都是故事,都是难以抹去的记忆。扔掉了可惜,不扔掉呢?这些都用不了。新家也没有这些东西的容身之处,考虑再三,把它们用手机拍了照片后,依依不舍的全部丢弃了。

  

   我喜欢摄影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参加工作后开始的,摄影可以在发现美的同时记录美,可以通过相机镜头把瞬间定格下来,让记忆成为永恒。我不喜欢照相馆那种无背景或假背景的人像照片,喜欢拍融入生活的人物照片。这就是我喜欢摄影,尤其是喜欢人像摄影的原因。


   那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都是胶卷相机。现在的年青人对胶卷几乎没有概念。胶卷是记录图像的载体,感光度当时基本都是21DIN的,相当于现在数码相机的ISO:100。胶卷分黑白和彩色二种。六、七十年代基本都是黑白胶卷、相片(见图1)。彩色胶卷真正走入百姓家中是在八十年代以后的事。

   

   胶卷大小分120和135二种,120胶卷一卷可以拍12张6*6cm,或拍16张6*4.5xm的照片,135胶卷一卷可以拍36张3.6*2.4cm的照片(我们在自制的暗袋里把胶卷卷入暗盒并装入相机,可以多拍2~3张)。胶卷冲洗后成底片,但底片记录的图像是负片,还要印、放成正片才能看。120底片一般直接印相就可以了。135底片太小,一般要放大。后来进入彩色时代,135成为彩色胶卷的主流,120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那个时代摄影的准入门槛比现在高多了:


  首先在经济方面:


   那时买一台普通的相机要好几个月的工资,胶卷加上冲洗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拍摄时每次按下快门都会小心翼翼。


   而现在拿出一个月的部分工资来购买一款心仪的摄影器材,并不是困难事。甚至不必专门去购买拍摄器材,用人人都有的手机也能拍出不错的照片,拍照仅是“举手之劳”,几乎不要成本。


   其次是技术方面:


   那时的相机几乎都是手动。象我买的“海鸥DF-1”单反相机(见图2),只有对焦可以参照“裂像”,光圈、快门全部靠自己经验调节,因为拍的效果不能即拍即看,要等到拍完最后一张,才能回卷取出胶卷,拿去相片馆冲洗,再等数天后方能看到“真相”。曝光参数调错了可能全部报废!那时详细了解相机的使用方法的人是少之又少。想拍好照片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


  现在无论是相机还是手机,拍照都有各种“自动”功能,而且还是“所见即所得”,马上能看到效果。几乎人人都能拍出清晰的、曝光正确的照片。


  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我那时工资不高(才四、五十元),没多少余钱,喜欢摄影怎么办呢?只能“穷”玩:当时照相机是租的。我记得是:8毛钱一天(24小时),4毛钱半天(4~5小时)。胶卷是买处理品。我当时住在淮海中路,离家不远的路对面有个“海影摄影图片社”。里面除了照片冲印业务、出租相机和卖正品的摄影器材、耗材外,经常卖处理品的摄影耗材:胶卷、印相纸,放大纸……。处理品当然不及正品,但是价格便宜,正品玩不起。


  拍了照片还要冲洗、印放。除了开始几次是由店里冲印放大,后来就买了显、定影液的配方包自己干。后来觉得买配好的贵、而且不能调节效果,就自己配。我记得冲胶卷的是用D76;冲相纸的是用D72;定影用F-5……。当时原料:米吐尔、对苯二酚(几奴尼)、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是在南京路的“冠龙”买的(见图3)。


   自己干还得有工具:冲片罐(开始时冲片带是买的,罐体自制,后来就买了成品。见图4),还有印相机(自制)、放大机(先自制后买,见图5)、上光机(先自制后买,见图6)……。当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从无到有,先土后洋,一点一点也积累了不少的器材。好在我们都是工厂的,都有不错的动手能力。


  但照相机和镜头是自己做不了的。照相机开始是租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一个同事(胡某华)一起合买了一个二手的"海欧202"。再后来自己条件好了一点,在1982年买了一个"海欧DF-1"(见图2)。是通过同事李某康的哥哥李某荣帮忙买的。他当时是仪表局上无十四厂的采购员,比较有路子。是到广东中山出差的时候用外汇兑换券帮我买的。当时这个相机上海卖468元人民币。我买的那个只花了二百六十多元(1.3/1换成外汇兑换券)。节省了二百元(当时我4个多月工资)。这个相机属于单镜头反光相机,几乎全手动。当时有相机的不多,有单反的更是凤毛麟角。


   有了这相机摄影如虎添翼,后来我还用这个相机赚钱。我妻子的表弟潘某雄,他有一个朋友在火车站参与编火车时刻表。时刻表上面的广告要配照片。在印上去以前,先要把实物(或尺寸不符要求的照片)拍成规定尺寸的照片。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10块钱一张,拍、放成本大概是1块钱。余下的9块钱。我们3个人(我、潘某雄和他朋友)平分。每个月都有十张左右。不到一年,我就拿回了照相机的成本。

   

   后来赚的钱,还买了个变焦镜头:适马70-210(见图7)。使得"海欧DF-1"相机有2个镜头可换用。再后来120相机不流行了,处理过一批:全新的海欧4B只卖40元,我就用赚的最后一笔钱买了二台。一台拆镜头用于放大机,另外一台留做纪念品至今未拆封(见图8)。还有就是从日本带回的135相机(见图9)。


  放大机要用到镜头,开始的时候就花8毛钱租一天相机:白天用相机拍照片,晚上就利用相机的镜头来放大(当时我们没有暗房,只能利用晚上,后来的三层阁成了我的暗房)。也用过凸透镜,小孔成像,但曝光时间太长,经常烤坏胶卷。后来买二手的"海欧202",除了价格便宜,还有一个原因是它拆镜头容易,在解决拍照问题的同时,也解决放大问题。


   胶卷分黑白、彩色,但相机是不分黑白、彩色的,这让我的"海欧DF-1"相机在彩卷时代继续发光发热(见图10)。不过彩色胶卷的冲放对硬件要求较高,加上普及率的增加,商家的冲印费用也随着下降。我只在开始时试过2次彩色胶卷的冲洗,后来所有的冲放都交给商家。自己的那些摄影器材除相机和镜头外都打入冷宫:三层阁。


   胶卷时代的“后期”主要是“暗房”技术:冲洗底片时可以控制显影的时间或温度和选择或自配合适的显影液。印放照片时还多了一项:选择合适的相纸(1#~4#,号码大的反差大)。为了不浪费,放大时一般是先用放大纸的边角料做试样,效果满意才用大纸。“暗房”外的“后期”就是对印放的成品的缺陷作一些修补,主要是用毛笔(+)和刀片(-)。


   上面说的都是指“黑白”时代。彩色时代由商家引进电脑控制的专用机器完成“后期”。同时进口的有多种功能的高档相机和“傻瓜”机的价格下降也让很多人买得起,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


  喜欢拍人像的业余爱好一直在持续(插一句:我儿媳很羡慕我儿子有那么多的童年照片)。不过那时拍的都是“到此一游”式,要求所拍的人物和背景都清楚,尽量使用小光圈扩展景深(那时的相机上都有一张“景深表”,以利我们控制景深)。没有现在的“背景虚化”之说,现在盛行的逆光拍摄那时都会尽可能避免的。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仅使摄影迅速普及,还在上世纪末促使摄影从胶片时代进入数码时代,当然我的相机和镜头也要全部“更新换代”。这些将在“我的摄影史(2)进入数码时代”里讲叙。



【本篇节选自“我的……(一个老工程师的自叙)”,部分有修改】




本文附图:



图1 黑白胶卷(下)和照片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器材:M2012K11AC
时间:2022-04-07 11:22:07.401266  快门:1/50  光圈:F/1.8  焦距:4毫米  感光度:369  



图2 我买的“海鸥DF-1”单反相机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器材:MI 8
时间:2021-08-17 19:56:52.596313  快门:1/50  光圈:F/1.8  焦距:4毫米  感光度:711  



图3 显影液部分配料:对苯二酚(几奴尼)、亚硫酸钠……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器材:小米3(Mi3/联通版) [小米手机]
时间:2014-07-17 14:31:24  快门:1/100  光圈:F/2.2  焦距:3毫米  感光度:160  



图4 上光机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器材:小米3(Mi3/联通版) [小米手机]
时间:2014-07-17 14:33:12  快门:1/143  光圈:F/2.2  焦距:3毫米  感光度:100  



图5 120冲片罐(左)和135冲片罐(右)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器材:小米3(Mi3/联通版) [小米手机]
时间:2014-07-17 14:27:56  快门:1/100  光圈:F/2.2  焦距:3毫米  感光度:160  



图6 JZF-1自动调焦放大机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器材:小米3(Mi3/联通版) [小米手机]
时间:2014-07-17 15:30:17  快门:1/100  光圈:F/2.2  焦距:3毫米  感光度:100  



图7 适马70-210变焦镜头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器材:索尼A7 II(单机) [SONY(索尼)数码相机]  镜头:FE 55mm F1.8 ZA
时间:2021-08-17 20:25:03  快门:1/250  光圈:F/2.2  焦距:55毫米  感光度:2000  



图8 未拆封的海欧4B相机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器材:MI 8
时间:2021-08-17 19:38:04.310090  快门:1/50  光圈:F/1.8  焦距:4毫米  感光度:550  



图9 日本带回的135相机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器材:MI 8
时间:2021-08-17 19:31:59.766156  快门:1/33  光圈:F/1.8  焦距:4毫米  感光度:721  



图10 彩色胶卷、照片和相册


从一次搬家开始,说说我的摄影史(1)胶卷相机部分
器材:M2012K11AC
时间:2022-04-07 11:23:51.430165  快门:1/50  光圈:F/1.8  焦距:4毫米  感光度:676  

评分 收藏 +1

武松

武松


精华

帖子

等  级:Lv.12
经  验:682305
发表于 2022-04-08 09:16:53 1楼
堪为摄影修为之前辈。对待摄影的态度,实为晚辈们学习的榜样。

渺小

渺小


精华

帖子

等  级:Lv.14
经  验:1437338
发表于 2022-04-08 23:26:58 2楼
老物件,记录着音像业的历史,
欣赏兄台佳作。
高级模式
星空(中国)精选大家都在看24小时热帖7天热帖大家都在问最新回答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

快捷回复 APP下载 返回列表